畢業生初入社會要當心!
對于涉世不深的大學生來講,就業路上難免遇到各種各樣的“陷阱”。對此,畢業生有什麼問題需要注意?職業生涯如何快速起步?
就業路上,警惕這些“陷阱”
——就業歧視花樣翻新
說起求職路上的“絆腳石”,不少畢業生可能會想到各種各樣的就業歧視。例如,男生優先、“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優先、某地生源優先等。
此外,近年來,企業在招聘時不考慮學生幹部、不考慮“海歸”等花樣翻新的就業歧視也屢屢引發關注。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2017年面向來自100餘所高校的605名應屆畢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75.7%的受訪者表示曾在找工作時受到過不公平的對待。
2017年12月,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強調,要嚴格落實就業簽約“四不准”要求,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嚴密防範“培訓貸”、求職陷阱、傳銷等不法行為,切實維護畢業生合法權益。
——這些合同不能簽
對于曆經重重面試後終于拿到offer的畢業生來講,簽署勞動合同時也不能掉以輕心。例如以下的幾種合同,就可能無法保障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例如,有的學生在畢業後得到了用人單位的口頭承諾,並沒有書面文件;
再如,合同內容極其簡單,缺乏必要的細節約束,甚至連用人單位的名稱、工作內容、勞動報酬等基本要素都不全;
還有些合同明顯偏向用人單位一方,只強調用人單位的權益和務工者的義務,對務工者應享受的權益規定很少;
此外,還有些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必須遵守“廠規廠紀”,並利用這些條款強迫勞動者加班,使強迫勞動變成合法。
——不能再留有“校園思維”
高校畢業生關心的另一個話題是,步入社會後,如何更快地適應工作的節奏?職業生涯如何快速起步?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畢業生走入社會,最關鍵的是拋棄固有思維,不斷地學習並完善自己。
“畢業生走入社會後,80%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學習,包括如何與人交往、如何樹立責任心、如何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等等。”儲朝暉稱,如果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留有“校園思維”,有可能會成為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阻礙。
此外,北京郵電大學的一位輔導員還建議,大學生在走入職場前可以多參加校內就業指導中心准備的各類課程,並積極做好專業知識的儲備,加深對公司及行業的了解。同時,如果有機會可以提前參加實習,以盡快適應工作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