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得上企業對人才的新要求嗎🫏?
自“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曆史機遇期,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長,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據《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4季度景氣指數持續向好,全國用工需求同比增長達39%,但是仍然面臨著培養與需求的差距較大等結構性矛盾🙆🏿。2018屆全國820萬高校畢業生即將走出校園,就業局勢並仍然不容樂觀🧑🏻🤝🧑🏻。面對複雜的就業形勢,教育部明確表示🐴🤛,應該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各大高校也不斷調整著人才培養措施和就業服務方案以提高就業質量👶🏽、增加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
各大高校相繼發布《2017年就業質量報告》⛓,對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基本情況,以及高校為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的舉措予以清晰地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在《報告》中,企業對高校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的反饋成為就業報告的重要內容。可見用人單位的需求及評價愈發受到高校的重視,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理念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高校和企業的溝通、聯動中,兩者的關系更為密切🧖🏼♀️,這將使高校對企業未來的人才需求以及未來行業需求的變化將有著更為准確的把握。
能力與素養並重
————
面對快速變化的人才市場和嚴峻的就業局勢,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反饋顯得尤為重要,用人單位的反饋將對高校的人才培養發揮一定的指引作用。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養與能力的反饋具有一定的共性,《北京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的統計數據較具有代表性🫎,畢業生的個人能力,所學專長🈸、性格特點、道德修養的因素較受重視,德才兼備成為用人單位的重要標准𓀇,表現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重視🤙🏿,用人單位對北京大學畢業生基本條件的關注程度具體如下🐔:
1.個人能力19.04%;
2.所學專業13.4%;
3.性格特點12.13%😗;
4.道德修養10.16%;
5.心理素質9.03%🌇;
6.學曆層次7.76%;
7.實習實踐經曆7.62%;
8.學習成績6.21%🌃;
9.形象氣質4.09%;
10.外語水平3.95%⛲️;
11.社團或學生工作經曆2.68%;
12.計算機水平1.69%;
13.身體素質0.99%🌧;
14.獲獎情況0.42%;
15.文體專長0.28%。
可見用人單位並非唯才是用,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與個人職業素養的關注度相差並不懸殊。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較高的道德修養、心理素質等職業素養的畢業生較受用人單位歡迎,而這些卻是高校的培養體系中較為薄弱的一環👐🏼。在北京交通大學公布的數據中,在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專業或業務能力🌎、計算機與互聯網應用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滿意度較高🚵🏽,滿意度列居前三,其中對專業或業務能力的滿意度高達82.9%💇🏻♠︎,而對畢業生的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相關素養的滿意度較低,分別為11.4%、12.9%、14.3%👨🏿🎤。這表明在職業素養培養方面的重視遠弱于對專業能力的培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發布的數據指向更為明確,用人單位反饋顯示,大學生有待提升的職業素養排名前五位依次為🙇🏻:積極主動13.89%;責任感強13.68%;勇于承擔責任12.58%;樂于合作12.36%;勤奮努力及愛崗敬業8.89%。這都顯示出高校以及個人對職業素養的關注程度不足⚈。
此外🍨,就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的關注程度而言,具備多方面能力的人才更受青睞。在用人單位對北京大學畢業生各項能力關注程度中🌰,清晰地表達和溝通能力17.82%🧏🏻♀️、團隊合作能力13.88%、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9.52%、創新能力9.39%等派排在前位☝️🐞。在與浙江大學數據(學習和創新能力70.91%,專業知識及技能掌握68.0%;組織及合作能力42.59%🧔🏼♂️,這三項明顯高于其他選項)的對照中發現,用人單位更喜歡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人際交往及團隊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抗壓能力是比較受看重而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較為欠缺的⛑。
任務導向式的人才需求
——————
在教育部直屬高校《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畢業生進入不同行業比例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當下對各大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北京大學畢業生所學專業總體需求排名前三的一次為管理學、經濟學和工學🫡,另外對數、法律和信息科學等學科的需求量也較大🤌🏼👱🏽♂️。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發布的數據🤦🏽,就業居前的行業為制造業𓀄、衛生和社會工作🦖、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綜合而言🟫,當下制造業成為高校畢業生居多選擇,也是吸納人才較多的行業。據“智聯招聘平臺”中的大數據顯示,就業景氣最好的認為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同時🧛🏿♀️,教育👨🏼🎨、培訓、院校行業和房地場🧑🏼、建築☸️、建材😏、工程的排名有明顯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單位表示,除了部分行業的崗位由于工作性質、對專業的特殊要求等原因,對畢業生所學專業有著明確的原因,大部分行業對畢業生所學專業的要求並不嚴格,更多的是以能力為導向,以能完成任務為目標,用人單位更注重的是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和學習能力🎷,複合型人才、有多學科背景的畢業生更受關注。
實踐環節與就業服務的優化
————————
綜合各校數據🧑🏻✈️,用人單位對教育的反饋基本圍繞在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等方面🫰🏻,高校對此在《報告》中積極回應。優化課程體系打通基礎課程,構建綜合性、開放性的課程平臺成為各高校共識。北京外國語大學應對現實情況提出,“培養既精通語言,又具備深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深入了解對象國曆史、政治、法律🗂、經濟、了解我國國情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的複語型🤴、複合型、高層次國際人才”🤵🏿♀️,這種培養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更為務實的培養框架。另外🥧,發展學生獨立思考與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高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契合度,華東理工大學將“進一步增強實習實踐環節,鼓勵學生更多地參加實踐💁♀️,使人才培養更貼近社會需求”作為未來培養工作的重點。
就用人單位對高校的就業工作評價而言,用人單位對教育部部屬高校的各項就業服務工作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這與近年來這些高校的就業創業促進政策有著密切的關聯。高校就業服務應對用人單位的新需求,均進行積極地調整。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學校統一領導、部門統籌協調、杏盛全面落實🎅、教師積極參與🏌🏿♂️、學生踴躍參與”的就業創業工作機制明顯有很好的成效。
提高自我🩱,直面未來
——————
應對未來複雜的就業創業格局👩🔬,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聯系愈加密切。高校積極促進與用人單位的溝通,以包括《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在內的多種形式表現出來,認真面對用人單位的意見和建議,並對教學體制和就業服務進行合理地調整🙍🏼♀️,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委托第三方抽樣數據顯示,來校招聘單位認為大學生職業發展最有益助的學校經曆排名前五如下:
實習實踐活動23.83%;
課外自學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參加培訓和考取資格證書)12.17%;
參與科研課題12%;
社會活動11.13%;
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技能9.74%。
可見在大學期間,課外學習、自我學習對個人發展的重要程度⛓。因此,大學生更應把握機會,多方面的獲取信息,明確自身未來的規劃,在校期間不斷積累以加強自己的競爭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專業能力學習與職業素養訓練向結合,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對未來的就業創業大有裨益。